骗局在继续 揭秘后起之秀拍卖公司的盈利方式
记者曾到北京的一家拍卖公司的拍卖现场观察过,发现4000多件藏品,上午、下午各两个半多小时就拍完了。拍卖会上坐着的主要就是送拍人及一些托儿,极少有买家。
曾莙是鲁南人,在类似的小拍公司干了几年,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次拍卖会,如参拍作品为3000件,一般每件拍品起码收取500元图录费。即使拍品全部流标,也有150万元的利润。而拍卖公司的支出主要有10多万元的图录印刷费,在三四星级宾馆三天场租金十几万元,这样算下来,就有120万元的净收入。一年如果搞四场拍卖会,就有近500万元的进项。如拍卖会选在一般宾馆或文化宫这样的地方举行,费用更低。而如果拍品拍卖成功,拍卖公司还要向买卖双方各收取10%至12%的佣金。
老陈和老田都说了一个细节,这一些企业收取宣传费或图录费,都不写在委托合同里,而只是给送拍人一张收据。
曾莙说,这样的小拍公司多是骗取外地人和那些急于出手手中藏品的藏友。藏品基本上拍不出去,因为这一些企业醉翁之意不在拍,而且是时刻面临被投诉、被查处的风险,很难做得长久,所以没什么客户群。曾莙还透露,很多这样的小拍卖公司多没有文物拍卖资质。
安徽汇德文化公司和一家上海久鼎拍卖公司联手搞的2011年上海站大型艺术品拍卖会闹剧,今年1月9日被116名送拍人集体投诉后,遭媒体曝光,警方也介入调查。这些从全国各地来的藏友,向汇德缴纳了1万元到400万元不等的手续费,带着藏品前来参加拍卖,但发现拍卖现场的买家,竟都是拍卖公司从附近居民中雇来的托儿。
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像汇德事件这样的假拍引发的在北京也发生过。被100%成交量的宣传语吸引,300余名卖家将两千余件藏品及百余万元的宣传费交到了一家名叫统宝天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手中。但在2008年12月14日举行的拍卖现场,这些卖家发现,拍卖现场除了300余名像他一样的卖家外,真正来参与拍卖的买主基本上没有,两天下来只拍出了十余件价值很低的藏品。
据卖家们回忆,两天的活动中,仅拍出了十几件藏品,且价值多在数百元。参与竞拍的买家连头都没抬,就举起手中的牌子,而且好多藏品都是同一个人在拍。
这300余名卖家,绝大多数从新疆、广东、内蒙古等地赶来。由于警方的介入,拍卖公司答应将所有拍卖品返还给卖家,但宣传费不退。
今年1月9日的安徽汇德流拍事件震动了整个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引发中拍协、拍卖企业、藏家、行政执法部门的多方关注。在安徽汇德流拍谜局发生的第二天,作为行业监督管理方的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就立即发表了以《警惕以拍卖为名骗取服务费用的不法行为》为题的重要声明。这是中拍协首次对拍卖欺诈事件作出如此严厉的反应。
中拍协提醒广大收要警惕在拍前收取高额服务费用的行为。因为按照拍卖法规定,国内的拍卖公司只在拍卖标的成交后向委托方收取特殊的比例的佣金及拍品图录费和保管费用等,但不会在拍卖会前向委托方收取费用。海外的拍卖公司,也没有在拍卖会前收取保证金、手续费的惯例。
但中拍协的严厉反应和媒体的曝光并没有止住这一些企业的拍前收费行为。汇德事件两个月后,一家成立于2004年8月、注册投资的金额1000万元、具有文物拍卖二级资质的股份制公司,在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品征集广告中打出了这样的说明:拥有海内外大批固定客户群,直接定向委托本公司长期高价收购,库房24小时专业人事看守,如有损坏,公司按藏品自身价值赔偿;除图录费外免收一切拍前费用,拍后佣金百分之十,流拍不收费用;凡属收藏精品,均可安排国家级权威专家免费鉴定,出具证书,并作重点推介。
这家国际拍卖公司自称还是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员,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指定拍卖企业。
一位长期从事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业内人士向记者强调:不论以任何理由,但凡是在拍卖前向藏家收取费用的拍卖公司,那绝对是在骗钱。
据记者了解,由于傻人太多,赚钱太容易,这样的拍卖公司不断冒出,并开始向外地发展。无锡的那家拍卖公司就是这样的后起之秀。
曾莙还向记者透露说,这样的公司,地址多选在居民楼,而且经常换地方两三年就要变换公司名称。
一位名为梦碎的北京藏友受骗后在网上公布了他在北京的拍卖遭遇。他无奈地质问道:这样的公司怎么就能骗了这么多人,而且还存在了这样长的时间?职能部门就不管吗?